文章内容散乱,如果除我以外有观众不幸看到,那就……

古人言vs.古人又言

古人曾言:君子报仇十年不晚  古人又言: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海阔天空

小时候,老师教我写作经常提及要多运用名言警句,多引用些古人的句式来佐证自己的看法观点。那时候小,我天真地认为古人说的总是正确的,父母对于我能用古语也很骄傲。但逐渐长大后,自己的胡思乱想变得更多了,或许是听到的“古人言“更频繁了,我不经反思到一些不成形的”东西“。

所谓古人言,不过比我们稍早来到世上的一些人所说的话,所发表的观点。随着光标在时间轴上的移动,这些语句逐渐成为了被流传下来的”古人言“。或许就如同当今的”互联网热词“,被人传播的更广被使用的更频繁罢了。

其中不乏真正有价值的”古人言“,有让全人类认同的知识、经验、理论,甚至治国之道等。

但平时我们所引用的”言论“,无非是想用”古人“这一身份,加重自己话语的分量,让对话更能被人信服,或让对方接受某个观点吧。

但其实仔细想想,这些”古人言“被创造(说出口或被记录)时,或许也只是被“凡夫俗子”(指普通人)说的一些”不凡“句子,这些句子在当时某场对话中,让”对方“感觉言论甚有分量,让对方信服。导致这些句子被更多被使用,被流传。

当然,也不乏有很多”大人物“所说出的言论,尽管这些语句或许并不能像“不凡”句子一般的效果,但介于“大人物”身份高,导致这些句子的分量也被加重。

举个不恰当的例子,一位书店老板想让总统为某书做宣传。书被寄给总统后,总统由于忙于政务,虽然没看书,但也出于礼貌地写了封推荐信。老板收到信后,立刻推出一句宣传语:”被总统推荐的书“。老板目的达到了,销量很好。一阵子后,老板又想让总统宣传一本内容不佳的书,这次总统感受到被利用,看完书后写信指出了书中缺点,表示自己不喜欢这本书。老板又以”总统不喜欢的书“为宣传,将书顺利卖出。第三次呢?总统这次既没看书,也没回信,以为老板应该没办法了。但老板以”总统不屑一顾的书”再次搞了一个好营销。

例子呢和“古人言”或许有些偏离,但我想表达的内容类似:“古人言”之所以能被流传至今,不过是看重了其句子本身或说话者本身隐含的分量罢了,至于是否正确呢?这可没有个统一的说法啊,得让古人们活过来,让他们好好理论一番,没准他们也会引用更“古”的“古人言“呢?

小时候,脑中总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

”网购时,能够在电脑上看到自己试穿衣服的样子“

”宽带并不按包年包月的收费,而是用到多少时间才收费(当时不知道流量这概念)”

“一个软件,人们进入后能像现实一样,控制一个人物进入不同场所就能实现对应不同软件的功能,如买衣服就变成游戏内让人物进入店铺选衣服,试穿衣服,再结账交易(一切都在手机里完成),老板和买家可以实时看到对方的虚拟人物,能像真实一样砍价……,又或者进入一家影院,选好片子后,让人物坐下,逐渐到将手机屏幕内容切换为要看的电影……“这个思想就有些怪了,感觉以后人们会更足不出户,反而控制软件中人物出门!!!哈哈哈哈。

下面这个更奇怪

”未来,所有建筑都连在一起,每间屋子不需要有门!屋子挨着屋子,人类可以全部集中在一套超大建筑内!!人们想出门就直接传送到对应地点,想上班传到办公室,下班传到家。去吃饭就麻烦了,还得看饭馆能否容下,得对传送人数实时控制!!!点外卖?直接传到手边,都无需人与人接触!!或许某些工作可以直接在家上班,需要见面就用投影开会,也能相互看见对方。那所有屋子连在一起,就不用门,窗口,那想看风景,呼吸新鲜空气呢?空气可以从无建筑的野外传送来,而来想风景将整个墙面变成野外环境,不就好了。实现想出门,直接传送到户外,游玩看风景晒太阳都行啊,还不用放假堵在路上。或者那时一切交通工具都不用了,修自行车变成了失传的手艺……“

感谢您看到这里!!!